数米基金网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新基金这么火,为什么我不推荐你买新基金 [复制链接]

1#
白癜风的发病年龄 http://m.39.net/baidianfeng/a_4362554.html

牛市中期,朋友圈成为营销推广新基金的重要战场,截至上周五(8月16日),年内已发行支新基金,募集资金合计超过1.84万亿,再创记录。

新基金的发行和认购都如此火爆,不经让我想起年那会儿的牛市,当时也出现多支新基金“当日售罄”的盛况。只是新基金如此被市场认可的当下,我反而不推荐大家去认购呢?

一、今年热门的新基金有哪些?

今年发行的新基金中,发行当日售罄的基金有90只,其中42支更是爆款基金(即1至3天内发行结束的规模在50亿元以上)成立,这42只爆款基金蕴含着三大特征:一是分布在23家中大型基金公司之中,小型基金公司很难“分一碗羹”;二是权益类基金挑起了爆款基金的“大梁”,占比九成;三是以优质龙头、科技成长为主打的两类新发基金更受投资者青睐。

1、基金公司:逐渐形成头部效应,传统的大型公募基金更具有募集优势和宣传优势,如易方达、汇添富、嘉实、广发等;

8月份发行的50亿规模以上新基金

2、代表产品历史业绩:以8月份剩余17支待发售的新基金为例,对基金经理过往业绩进行了比对。(没钱买数据库,只能花1个小时手工统计,点个赞、转发一下,谢谢各位了~T_T)

纯债偏债型:

混合型偏股型:

这里进行简单的分类:

偏债性质的基金共6支,以任职经历≥5年,基金规模≥50亿为准入条件,以年化回报8%作为基准,符合条件的仅有1支。就算条件放宽,任职经历≥3年,符合条件的也未过半。(因为投向是纯债,8%的年化回报对纯债基金有点为难,这支有待商榷)

偏股性质的基金共11支,以任职经历≥5年,基金规模≥30亿为准入条件,以年化回报20%作为基准,符合条件的仅有1支。另外其中3支,居然是新手做的,这里不是排斥新手,但是新手在牛市中期的行情下发行股票型新基金,一是对自己主动管理能力挑战很大,二是有凑热闹的嫌疑,因为牛市好募集就进来抢点韭菜,我认为不妥当,对投资者也不负责。

3、存续规模:根据前文的数据,可以算出今年发行的新基金,平均存续规模有19.95亿。不管是平均量还是总量,基金规模都远超于年和年的基金大年。

这里个人理解有以下几个原因:一是国家积极鼓励、倡导资金进入资本市场,同时严控房住不炒,资金是水,总要流向一个地方,既然房地产的路不太顺,且股市从去年起一直是上涨的态势,那自然会涌入资本市场;二是往往牛市中期或后期,基民、股民对认购基金的情绪是最高涨的。

二、代销机构在信息时代下的狂轰乱炸和模式积弊

客户认可并不代表产品好,往往实际情况是代销机构营销宣传做得好,是他们让投资者觉得新基金好

信息时代,不可否认好的宣传很重要,作为基金传统的代销机构,银行和券商是基金销售主要“战场”,近几年如天天基金、蚂蚁金服等互联网代销平台的兴起,更是大大提升了基金的曝光率和销售途径。

公募基金有别于私募基金的地方,在募集方式上,绝大多数购买公募基金的,都是普通投资者,普通老百姓,本身不太具备专业知识和辨别能力,往往是随着大盘情绪来选择申赎时机,并不是精挑细选、理智分析后购买某支基金。

代销机构卖基金时的佣金模式,注定了这场游戏中,投资者的利益是最容易被忽视的。

基金的首日售罄,早在、08年就有发生,当时就有基民早上排队在银行门口蹲点认购新基金的新闻。

以银行、券商为首的传统基金销售渠道是怎么赚钱的呢,答案就在认购/申购费、赎回费、管理费分成上,一般基金公司默认的认/申购费用,会有30~70%给到代销机构,例如客户小王在银行购买了万公募基金,认购费1.5万,其中基金公司拿走0.5万,代销机构拿走1万,这个费用,业内叫中间业务收入,绿色、安全,不用承担风险,银行领导们纷纷表示很喜欢。

所以现实生活中就会出现一个现象,即代销机构并不是站在投资者的利益角度去推荐基金,而是站在业绩指标、费用收入上去推荐基金。年牛市时我在银行,当时要求每位客户经理每周必须销售一定量的基金,一些客户经理没有办法,便让一些客户把老基金赎回,去买新基金,营销话术也都差不多:新基金比老基金好,老基金净值太高了,新基金净值1。上文提到,公募基金的投资者往往缺乏专业知识,所以在客户经理的忽悠下,就真的认为新基金净值为1,所以它更好。

可以看出,对于银行、券商等代销机构,申购/赎回基金的流量,比投资者的基金存量更重要。大家可以理解成,我们去券商开户炒股,客户经理赚的是佣金,你买卖越频繁,他们赚的越多,至于你赚不赚钱,他们不在乎。

另外一些老基金,持续营销难度加大,基金领导们也不喜欢针对一支基金投入过多的宣传费用,所以基金经理只能用推新出陈的方式,去吸引新客户。

这种不健康的现象,引起了证监会等监管层的注意。

基金业协会曾在年下半年工作计划中直言:以前端收费加尾随佣金为代表的销售费率机制是损害投资者利益、导致公募基金畸形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,要矢志推行行业费率机制改革,推动基金销售机制向更加符合投资者利益的方向转型。

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很骨感,国内的公募基金的销售格局和收费方式已经发展20多年,依然原地踏步,上层虽然认识到基金销售规则造成的问题,但很难推动改革。试想如果改革,首当其冲的就是银行、券商,作为既得利益方,他们掌握着最优质、重要的渠道,银行的改革又需要银保监会的配合推动,改革进程难以持续进行下去。

以上,关于公募基金销售模式如何侵害投资者利益这块,讲的差不多了。对于基金管理人和基金公司而言,只需要做大规模,至于是新基金还是老基金带来规模的增量,他们无所谓;对于银行、券商等代销机构,他们只在乎流量,所以压迫投资者不断“赎旧买新”,不顾投资者利益。最终,导致了投资者的利益受损。

四、新基金绕不开的痛点

无历史业绩:关于历史业绩,很多投资者会说:我看到基金管理人之前基金的历史回报了,感觉很不错才会买的,而且客户经理也是重点根据历史业绩去推荐的。

需要注意,这里有一个概念的偷换,投资者认可基金管理人历史业绩没错,但历史不代表未来,且最终认购的基金,这才是投资者认购的主体,而非管理人的老基金。

首先要分析管理人的新基金和老基金操盘风格,不同的基金,随着基金管理人的投资年限、团队其他人员的不同,当然也会不同;

其次是资金投向主题,我以上文提到的华夏线上经济主体精选混合(020)为例,*文倩之前的两只公募基金,分别侧重消费升级、新兴消费,看回报率表现不错,我们可以说她对消费领域有一定的研究和优势,但她的新基金投向是线上经济主题,而非消费板块,两个领域确实有相交的区域,但若仅仅拿之前的数据去参考,推断新基金未来的收益,是非常武断的行为;

最后再说一下成立时间,择时的问题,还是以*经理举例,*经理之前的数据看似很不错,但仔细观察可以发行,无论是华夏消费升级灵活配置混合,还是华夏新兴消费混合,她任职的时间未免太好了。年2月份,刚避开年的股市大跌,年11月份呢,也避开了年的股市下跌。另外消费概念股,这2年的涨幅有目共睹,甚至有些涨过头了,未来是否可持续还两说。总结一下,可以说*经理是低点建仓,开局就带金手指,又找了条好路子。

牛市期间的必然踏空:这个就我相信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